今日夏至
夏至已至,酷暑来临,惟有放肆的快乐,才配得上炎炎夏日!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今天18时7分,迎来夏至节气。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  过了夏至,天气迅速进入“高温模式”。 盛夏之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人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食欲不振,因此,古人摸索出一套盛夏养生的饮食习俗。俗语所云的“冬至饺子夏至面”中的“夏至面条”,也是我们丹阳的饮食习俗。




    夏至后,新麦进仓,已无春荒之虞,口粮不愁。此时古人会结合时令和粮食结构,有意引导大家多“食面”,即所谓“荐新麦”,用麦和麦粉制作成的各种面食品,成为盛夏主食。

    古人夏至流行吃面条,除了与新麦进仓、麦粉富足外,还有一层民俗学上的意思,叫做“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清人陈希龄在《恪遵宪度》有一种说法:“阳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夏季也是四季中白天最长的季节,因此古人在生活行为上也要与时令和谐。




       在食品中,什么以“长”著称?只有面条了,故古人选定夏至吃面条。而盛夏流行吃面条,民俗学还有另一层意思——希望把白天吃“短”。“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从夏至这天开始,面条就成了古人盛夏的主食,吃到冬至时,白天时间已是最短,于是改吃“最短”的饺子或馄饨,再希望白天变长,久而久之,形成了“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

    一直到清朝,中国农村都有盛夏食大餐的现象,特别是在夏至,不忘犒劳帮工、亲邻。据清光绪十一年鸿凤书院刻本《丹阳县志》记载:“夏至日,既莳毕,田主具酒馔饲佣工,或邻朋自相醵饮,谓之‘洗泥’。”    农民这种盛夏“大吃”的风俗,本意是栽秧完成,从水田里走出来,可以把腿上的泥洗去了,和接风洗尘有差不多的意境。


       夏至那天,丹阳家家户户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必须“烧祖宗”,告诉祖宗们夏天来了,保佑全家夏季平安。

       除了温度升高,这个时节降水也更加频密,雷阵雨是最常见的天候。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有“夏雨隔田坎”的说法。


 

      夏日虽然潮湿炎热,却浇不灭生活的雅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代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虽是描写青年男女美妙爱情的,却也画出一幅“晴日雨”的浪漫景象。



      灼灼烈日下,人们往往期盼秋日的凉爽而忽略了夏季本身的美。其实正是因为有无数生命的舒展,夏天才如此热烈。漫长的白昼固然难以日暮,骤然的暴雨也总让人心急,但打开窗子享受微凉。生命个体无论大小,自得其乐都能快乐度夏。




        愿你度过一个充实愉悦的夏天!

 

 

         

上一篇: 定了!中国又多了个节......
下一篇: 习近平为传统文化“代......

主办单位:上海天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8015706号-1

信息提供丹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