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穿越到70年前,上海解放之路第一站是我们丹阳!
来源: | 作者:jsdywhf | 发布时间: 2019-05-29 | 381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上海解放了,老百姓推开门看到解放军战士都睡在马路上,亲民不扰民,至今仍是一段美谈。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不入民宅’这些入城规范就是在丹阳下达的,解放和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也是在我们丹阳完成的。”
上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讲解员韦红总会用这样的开场白,向参观者娓娓道来70年前那段“运筹丹阳 决战上海”的历史。

“上海解放了,老百姓推开门看到解放军战士都睡在马路上,亲民不扰民,至今仍是一段美谈。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不入民宅’这些入城规范就是在丹阳下达的,解放和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也是在我们丹阳完成的。”

上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讲解员韦红总会用这样的开场白,向参观者娓娓道来70年前那段“运筹丹阳 决战上海”的历史。

新民晚报记者

为了寻访“上海解放之路”

特意来到了丹阳

就为探寻这第一站的秘密

        丹阳市中心人民广场一侧,楼宇商厦之间,上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安静而古朴。穿过古旧的门楼,踏进素雅的小院,眼前一座两层高的青灰砖墙小楼,门口一侧矗立着邓小平、陈毅铜像。院里三棵百年树龄的冬青和银杏枝繁叶茂,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一如70年前的春天。


70年前的四五月间,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刚刚解放的小城又承载了新的使命:总前委(中共中央在淮海战役前线的代表机关)进驻,大批准备接管上海的干部汇集在此集训,大量物资运抵,当时仅2万多人口的江南小城一下子来了党政军等各界3万余人。

“1949年5月3日、6日,陈毅、邓小平先后来到丹阳,这里成了解放和接管上海的前进基地。”坐在旧址小院里,纪念馆副馆长王玉娟告诉记者,如何让上海这座国际都市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取得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双丰收,成为总前委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丹阳,总前委领导讨论解放上海的作战方案,向上海地下党负责同志询问情况,讨论地下党如何配合解放和接管上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入城不入民宅,市区不使用重武器,完全保全上海……一系列重要决定从丹阳向外发出。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城市驻军不住民房的决定。纪念馆 供图

“接管的工作很多、很细,他们经常挑灯夜战,彻夜不眠。”旧址里还原了当时的布局和陈设:几间宽敞明亮的房间都作为办公之用,陈、邓二人的卧室分别位于朝北的角落,都不足7平米,一踏出房门便是作战指挥室。

旧址里陈列最多的实物是电话机和发报机,大量电文和通讯往来,足见工作之紧之重。



在各项准备中,最重要的当属思想纪律整训。1949年5月10日,陈毅在南门大王庙做了著名的“丹阳整训”讲话。陈毅先是严肃批评了两起违纪事件,要求加强纪律性,讲到激动时他将军帽往台上一甩:“我们野战军的‘野’,在城里不能‘野’!”

“上海那时就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等着看我们笑话的人可不少,最后当然是让这些人大大的失望了!” 王玉娟说,陈毅将入城纪律看作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考虑到很多士兵不识字,入城纪律被绘制画成图画,挂在战士的背包上,一面向上海行军,一面学习入城纪律和守则。



1999年,上海解放50周年之时,新民晚报专题报道“沙场回眸”也曾探访丹阳,当时,南门大王庙所在地建成一所学校。

时隔20年,记者再寻故地,学校已经不在,拔地而起的大楼让人感叹城市发展与更新之迅速。而在不远处的京杭大运河畔,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的陈毅讲话广场正在酝酿与规划中。

 
纪念上海解放50周年,《新民晚报》专题报道首篇报道即《沙场春点兵——访解放上海的前进基地》。纪念馆提供

往昔沙场点兵峥嵘岁月,今日改革发展美好生活。

70年前,夕阳西下,陈毅常到距离总前委驻地不远的万善塔,和负责同志边散步边讨论上海接管的各种细节。

70年后,万善塔公园水系环绕,树木葱葱,市民三三两两休闲健身,悠然自得。


万善塔周围改造为万善公园,是当地市民喜爱的休闲场所。新民晚报记者 李若楠 摄


文化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