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啷当
据丹阳民间习俗:“黄秧下田谷进仓,打麦场上笃啷当”查考,明清两代,丹阳民间“六书”、“抬阁”、“三跳”、“舞狮”、“涛赞”、“秧歌”、“送麒麟”、“唱春”、“荡湖船”等演艺之风颇盛。农闲时富村大村搭台唱戏,穷村小村请先生说书业已习以为常。按村民口碑资料记述,丹阳啷当始兴于清道光年间。
丹阳啷当曲目为“本头”和“滩头”两种,本头有《红粉记》、《卖花记》、《懒婆娘》、《青楼记》等六十余部。“滩头”共传四十种,荤素各传二十,鼓励自编自创。伴奏乐器常用的是竹板、竹鼓,适当配以江南丝竹、用胡琴、三弦、琵琶等。
丹阳啷当唱腔统称“啷当调”,以板式组成,[吟板]、[正板]、[行板]、[数板]、[急板]、[笑板]、[叫板]等唱腔系列。每种板式有固定的竹板竹鼓敲击,“板头”等人唱腔。
演出场所以街巷、村落、农家堂屋、天井院落、打谷场等为主。
建国初年,据艺人排名统计,常年演出的是40人。1961年10月,丹阳县曾组织全县盲艺人举办“啷当说唱会演”活动,能上台表演的艺人不多。20世纪60年代“文革”以后专业啷当艺人基本上销声匿迹,演出活动则被丹剧团所取代。目前瞽目啷当的传承人陈金堂之女陈玲梅女士(盲人)还偶尔活跃在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