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我县麻类就很兴发,客商云集。为便利麻类运输,方便交易,在朝阳门外,建造了一座码头,花岗岩石级,规模很大,见此码头,就可知昔日麻市的兴隆繁华,故朝阳门也被称为“麻巷门”。
明朝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我县为防倭寇侵扰,修建外城,设城门,取名“朝阳”(俗名“麻巷门”)。朝阳门在古城之东,取名“朝阳”,含“丹凤朝阳”之义。
明末清初,我县麻类就很兴发,客商云集。为便利麻类运输,方便交易,在朝阳门外,建造了一座码头,花岗岩石级,规模很大,见此码头,就可知昔日麻市的兴隆繁华,故朝阳门也被称为“麻巷门”。
我市盛产“三麻”。黄麻,一年一季,夏季收刈,用以为绳、织麻布。苎麻,多年生,一年可收三次,女人纺织为布,俗称“夏布”。《尔雅》载:“枲麻宿根,一岁三收”,指苎麻也。火麻,取其皮为绳。三麻茎皮纤维坚韧,可以制绳、造纸、织布、编织渔网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棉布还没有大发,我县城乡人民大多用土布衣被,蚊帐全用麻织品,夏天穿短袖衫,也是夏布裁成,吊水、背纤的绳子,全是用麻搓成。麻类在古代,生活离不开它。
自咸丰战祸后,继而蚕桑丝绸兴起。黄麻、苎麻产量低,费工,而逐渐淘汰,1949年后火麻在陵口、折柳、吕城、窦庄等地乃有零星种植。
朝阳门久被丹阳人遗忘,但麻巷门今人乃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