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块月饼,一轮圆月, 泡上一壶好茶,点上一根好香。无论你在何方,中秋都是团圆佳节。在繁华(忙碌)的现代都市,中秋节俨然是过个仪式,甚至有些朋友只把中秋节当成一个小假期。大家都不懂得除了一家人团聚的意义之外还应该有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是怎么中秋赏月的。
为什么玉兔在月亮上面呢?
玉兔捣药这个传说故事,你知道吗?
这源自一个有关后羿和嫦娥的传说。
后羿和嫦娥本是从天庭派到人间的,因嫦娥不愿长期过寂寞的人间生活,便偷吃了不死药,奔月后变成丑陋的蟾蜍(癞蛤蟆),后来被罚日夜不休地捣不死药。所以世上流传着李商隐的一句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玉兔跟嫦娥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玉兔就是嫦娥。据考证:「玉兔」源于「於菟」,「於菟」是古代楚地称呼「虎」的土语。上古时代,巴楚一带有的民族崇虎,他们对尊崇的神灵几乎都称为虎神。月亮,是古人心目中的宇宙精灵,称为「金之神」,嫦娥奔月后成为月精,自然也就成了「虎神」,用其土语说即「於菟」。
把「菟」解说成「兔」,是晋代学者王逸注解屈原《天问》时望文生义发生的错误。后人沿用这个错误的解释,便以「兔」代「菟」了。又因「於」同 「玉」相近,「於菟」一名也就被后人附会成了「玉兔」。
为什么中秋节要赏月?
唐代欧阳詹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
为什么人们钟情于中秋节赏月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2. 从渊源上说,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中秋即是「祭月节」。
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在八月的具体某一天每年都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所以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3.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说:"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
中秋月饼又称「团圆饼」 ,是明月和团圆的象征。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秋节可以没有别的活动,但是不能不吃月饼,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很多习俗,在父母辈已经很少见了,但是月饼却每年必买、送礼必备。
关于月饼来历的传说,最著名的是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用月饼传信的故事。这个故事版本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刘基故乡文成县的传说。
相传,元朝皇帝为加强对汉人的统治,规定每十户人要设立一个「管家公」 ,而且全部由蒙古人充当。这些人 恃强凌弱、仗势欺人,惹得民怨沸腾。朱元璋起义,邻近郡县的老百姓纷纷请求朱元璋除掉管家公。此时军师刘伯温有一条妙计。首先挑了几十个人扮作阴阳先生,到各县散播重九有大难的谣言,老百姓听了都很恐慌。接着又四处放风:中秋月夜子时,大家若对月吃月饼,可免重九大难。随着中秋节临近,老百姓争相到糕点店买月饼。中秋节夜晚,老百姓要对月吃饼,一掰开月饼,发现馅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中秋子夜时,齐杀管家公。 "老百姓奔走打听,发现家家户户的月饼里都有这么一张纸条,又回想起前几天传的消息,平日心底的愤怒终于爆发,一夜之间,把管家公杀得半个不留。
还有一个传说,说月饼来自西域的「胡饼」 。唐高宗时,有一年的中秋节,来唐朝经商的吐鲁番人献上他们家乡的特产——一种很好吃的饼,表示祝贺。唐高祖看着漂亮的圆饼,觉着跟空中明月有点相似,就说: "应将胡饼邀蟾蜍" ,就把饼赏赐群臣,一起吃起来,都说这饼非常好吃。从此以后,胡饼就在京城流传开了。每到八月十五,就边吃胡饼边赏月,后来,又改叫月饼。
还有故事说: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从国外带回来芝麻、胡桃,当时人们用胡桃仁做馅,做出一种圆形饼,就叫「胡饼」 。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赏月的时候,一边看月亮一边吃胡饼。唐玄宗说: "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 "杨贵妃望着又大又圆的月亮,顺口说: "这饼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饼怎么样?"唐玄宗说: "好! "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了。
你知道古人赏月常伴桂花吗?
月亮,是古人心目中的宇宙精灵,《史记·天官书》云:"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在五行中,秋属金,秋天的月亮最明、最清晰,所以又叫"金之神”。
敬金之神,少不了桂花、焚香。古人赏月常伴桂花,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 香飘,银蟾光满……”中秋节前后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坐在桂花树下,呼吸着氤氲醉人的香气,观赏光辉皎洁的明月,是古人的雅事、乐事。
焚香乃是鬼神崇拜中一种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手段。焚香以及由此产生的令人心醉神迷的香气,是一种精神食粮,具有升华和净化灵魂的作用。中秋焚香拜月自古以来就有,可追溯自到周代天子每年秋分祭月的习俗。宋代罗烨撰写的《编醉翁谈录》中记述了拜月习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古人把中秋焚香祭拜月神的习俗称为「熏月」。所用的香料,常常是众香之首——沉香。古人认为万物有灵,喜欢祭祀天地,而沉香「聚天地纯阳之气而生」,被认为能够用纯阳之性,沟通三界,上感于天。同时,沉香的香气不仅怡人,还能辟邪祛秽、安和身心、调和情志,让人们在欢庆节日之余不忘养生、养性。
宋初文学家徐铉,曾制作了一款伴赏月时用的香,取名“伴月”」。“徐铉或遇月夜,露坐中庭,但焚香一炷,其所亲,私号伴月香。”
明代《遵生八笺》的作者高濂收集了历代明香,将香赋予不同的人格气质:幽闲者,恬雅者,温润者, 佳丽者,蕴藉者,高尚者,分别应用到不同生活情境中,品茗、读书、清淡、抚琴、宴席......
这个中秋, 不妨像古人一样试将香融入到赏月雅事中,幽趣各有分别,在悠闲之香中团圆、读书、品茗、会客、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