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迷乐
  • 生态农庄
    • 金地闲庭氧吧
    • 名流生态农庄
    • 白龙寺生态园
    • 超力生态园
    • 华都生态园
    • 碧云天生态园
    • 万新生态农庄
    • 大圣幸福农场
    • 鑫乐福农庄
    • 香海琴枫浪漫庄园
  • 民俗文化
    • 赵氏二胡
    • 邵同义刻瓷
    • 水晶山民俗文化展览馆
    • 面塑艺术
    • 丹阳啷当
    • 丹 剧
  • 非遗
    • 国家级非遗
    • 省级非遗
    • 市级非遗
    • 丹阳市级
  • 百姓文化风
  • 文物保护及鉴赏
  • 民以国为家
  • 文化美食
  • 文化资讯
  • 文化遗存
  • 旅游大世界
  • 特色景点
    • 九里风景区
    • 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
    • 上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
    • 水晶山体育公园
    • 万善公园
    • 天地石刻园
    • 黄连山齐梁文化森林公园
    • 香海琴枫景区
  • 美食推荐
    • 延陵鸭姣
    • 东乡羊肉
    • 丹阳肴肉
    • 界牌豆腐
    • 蟹黄汤包
    • 白玉猪手
  • 寻味丹阳(早点)
    • 面
    • 饼
    • 汤包
    • 饭团
    • 馄饨
    • 粥
  • 寻味丹阳(老店)
    • 金鸡饭店
    • 坤泉老味道餐馆
    • 鸣泉阁大酒店
    • 四牌楼熟菜店
    • 东进大酒店
    • 丹亚大酒店
  • 酒店住宿
    • 锦豪国际大酒店
    • 太平洋饭店
    • 丹亚大酒店
    • 香逸大酒店
    • 水月情生态园
    • 东江假日酒店
    • 水中仙东雅国际酒店
    • 新世纪国际大酒店
    • 金陵融锦饭店
    • 王府大酒店
  • 旅游特产
    • 丹阳黄酒
    • 丹阳家纺
    • 丹阳眼镜
    • 丹阳户外用品
    • 正则绣(乱针绣)
    • 天鹅绒
    • 恒昇酱醋
    • 田园圣树桑制品
  • 寻味丹阳(小吃)
    • 老潼关肉夹馍
    • 烤翅
    • 麻辣烫
    • 小龙虾
    • 鸭血粉丝
    • 炸鸡
    • 披萨
    • 麻辣香锅
    • 油炸串
  • 寻味丹阳(老味道)
    • 丹阳大麦粥
    • 长江三鲜
    • 丹阳肴肉面
    • 高装细什烩
    • 脂油团子
    • 丹阳羊肉
    • 鳝丝汤
    • 牛肉锅贴
    • 谷口街臭豆腐
    • 丹阳手工烧饼
    • 外婆红烧肉
  • 乡村旅游
    • 管山赏樱花
    • 历史文化名村--九里
    • 千年古村落--柳茹村
    • 最美山村--黄连山
  • 自驾游
    • 齐梁文化自驾游
    • 休闲自驾二日游
    • 购镜自驾游
    • 乡村一日游
  • 特色活动
    • 赛乐姆乐园恐龙热气球
    • 名流农庄油纸伞
    • 世外源帐篷节热气球
    • 吾悦老北京庙会
  • 全民健身
    • 赛事活动
    • 科学健身
    • 场馆开放
    • 健身地图
  • 乐游丹阳
  • 乐游丹阳1
  • 文化丹阳
  • 文化丹阳1
  • 党团之家
    • 党建领航
    • 廉政清风
    • 先锋e评
    • 青春方阵
  • 党团之家1
index01 >> 文化资讯 >>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与丹阳的不解之缘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与丹阳的不解之缘
   祖籍海宁、早迁香港,金庸和丹阳看似并无交集,他为什么在30多年前的这次内地之行中将丹阳列入访单?他和这座城市的缘分究竟从何而来?
      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10月30日病逝,享年94岁。
     
查良镛生于1924年3月10日,是浙江海宁人。查良镛于1940年代后期移居香港,其后以笔名“金庸”著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其作品更屡被翻拍电影。



      
再见,大侠!一路走好!!

     金庸:

     他和丹阳的缘分究竟从何而来?

       1986年初春,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正沐浴改革之风的江苏丹阳,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62岁的金庸带着他的夫人从香港远道而至,第一次踏上了这块曾在祖父、长辈口中和自己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土地。

      祖籍海宁、早迁香港,金庸和丹阳看似并无交集,他为什么在30多年前的这次内地之行中将丹阳列入访单?他和这座城市的缘分究竟从何而来?一切,要从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说起……


      ●祖父的丹阳故事

      祖父曾任丹阳知县,深得百姓敬重



       光绪十六年,一位叫查文清的浙江海宁人,被朝廷派到丹阳任知县。这个人,是彼时海宁望族查家的最后一位进士,同时也是原名查良镛的金庸最敬重的祖父。

      本报资深编辑石胜华对于当年金庸到访丹阳这件往事,知之甚详。

   “说起查文清,不得不提丹阳教案。”石胜华说,到任丹阳仅数月后,查文清便遇到了震惊中外,后来更作为著名反帝斗争事件而编入中学历史课本的“丹阳教案”。

      那是在1891年5月,部分洋教士行为不端导致教会与民众矛盾在日积月累后爆发,加上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教会残害婴儿之说,数百名丹阳百姓围攻当地教堂并将之付诸一炬,此事的波及效应甚广,周边数个城市都掀起了反教会反满清的人民运动。

     清廷惊恐,加上慑于外国压力,着查文清查办为首闹事的百姓。然而,对当地教士仗势欺人的行径多有耳闻且深恶痛绝的查文清,非常同情被迫揭竿的百姓,“别说全部查处,查文清就连抓一两个人交差都不愿意。”

      查文清偷偷通知了所有参与围攻教堂的家庭,让他们连夜逃离丹阳。随后又上书朝廷为百姓据理力争说尽好话。但结果是,他被迫辞职,在刚刚晋升“同知”、仕途一片光明之时,回乡为民。

      石胜华说,尽管查文清在丹阳任职前后仅仅年余,却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他去世的消息传到丹阳后,百姓为他树碑立传流泪追悼。”当年受其庇护的几十户家庭和丹阳士绅寻到海宁,三步磕一头行数里路,一直到查家,并集资为查文清买地扩陵。其中一位受恩查文清的丹阳人还定下祖训,要后世子入查家为仆、女为妻妾,不纳方可另外谋生。

       如是种种,足见查文清的侠义之举在百姓心中之分量。

      1998年,金庸接受祖籍恰在丹阳的杨澜访问,提起了祖父这段往事时深情地说,他永远佩服祖父这种高风亮节,更以做顶天立地的好人为己训。


      ●书中的丹阳人物

        写《连城诀》为纪念一位丹阳老人



     “最贴近凡俗人生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另类作品,武侠在这部作品中只是一个外包装和背景,其内核是对人性中贪欲的揭露。”

      这番评论,说的是金庸名作《连城诀》。在《连城诀》的后记中,金庸曾说写这本书是“为了纪念一位在我幼小时对我很亲切的老人”,这个老人就是丹阳人。

      故事又要从查文清说起。石胜华说,当年查任职知县期间,经常调看过往案宗,清查是否有冤假错案。而很快,一个叫和生的年轻人引起了他的注意。根据记载,和生是丹阳一个普通百姓,经营着一家豆腐店,为人非常淳朴善良。然而祸从天降,当地一个财主少爷垂涎和生未婚妻美貌,构陷嫁祸将其送进了大牢。关押期间和生被毒打致残,未婚妻也被财主少爷强占为妾。

      出狱后和生悲愤交加,用刀刺伤了财主少爷,大仇未报反因此再入牢狱,饱受摧残折磨。查文清辞职回乡前,放不下含冤等死的和生,偷偷将他带回了海宁。

      金庸幼时,和生便是他形影不离的随从。他对这个不嫌弃自己身残貌丑的孩子非常疼爱。一天,和生病倒了,病得很重。小金庸得知后非常着急,他带着点心到和生房间里探望。沉浸在感动中的和生,以为自己不久于人世,一改此前多年沉默寡言的性格,对着金庸畅谈心事,其中大部分,自然是关于他坎坷悲惨的一生。

     “和生的故事在少年金庸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石胜华说,人世间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强烈反差令金庸震惊,并且影响了他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在他今后创作的武侠小说中,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和伸张正义成了永恒不变的主题。”

      和生在抗战初期时去世,这个“幼年时很亲切的老人”形象永远刻在金庸心头。这也难怪他会在《连城诀》后记中说,“‘连城诀’的故事就是在这件真事上发展出来的,和生到底姓什么,我始终不知道,和生也不是他的真名,他当然不会武功。”


      ●金庸的丹阳之行

        第一件事就是翻看丹阳县志




      石胜华说,由于祖父与和生的缘故,丹阳这个地名被金庸牢牢记住。“先祖留下光荣与遗憾的丹阳,和生历尽坎坷磨难的丹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个情结久久缠绕在金庸心头。直到1986年春。

      根据当年曾参与接待金庸的丹阳正则画院老院长杨潮回忆,“金庸应该是到内地参加什么活动时,专门在日程安排里自行加上了丹阳之行。来的时候,只有他的夫人陪着。”

      石胜华虽然未曾亲睹金庸在丹阳度过的一天,却曾作为一个研究者仔细询问过当年在场的众人,故能为记者还原彼时的情状。

      “他那时已经是享誉海内外的作家名人,接待规格很高。书记和县长全程陪同,和他热情地交流。”而据说,金庸到丹阳第一件事,便是翻看《丹阳县志》,读到其中对祖父查文清的褒扬后,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金庸的丹阳之行很仓促,活动却很丰富。得益于当年留下的一组影像,佐以石胜华、杨潮等人的讲述,记者仿佛又看到了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丹阳街头,那道属于一个62岁老人的清癯身影。

      在胡桥齐宣帝永安陵前,金庸看到了在风雨中屹立1500多年的南朝陵墓石刻天禄;在人民公园里,金庸观赏了江苏第一钟——唐代中和钟。“丹阳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让金庸感慨不已,进而完全理解了祖父晚年对这片土地的回忆和怀念。”

      在祖父曾居住过的界牌镇,金庸看到了丹阳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那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马路和一排排整齐美观的农宅……当然还有丹阳城内那个当年闻名全国的万家欢市场,这些和祖父记忆里的丹阳古城早已天差地别,“金庸看得饶有兴致,虽然眼前这些比起他所居住的香港仍差之远矣,但结合幼时祖父与和生的讲述,岁月变迁、历史向前的那种气息感觉,却扑面而来。”


       喜爱书法和绘画的金庸,选择在正则画院里度过了到访的大半时间。杨潮记得,在得知金庸要来的消息后,他们连夜将库房内众多名家字画“请出来”挂满了迎宾室的四壁。金庸很仔细地一幅幅看过去,还不时来两句精到的点评。“半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在画院里,金庸收到了他此行最后一份礼物:由丹阳当地多名书画家联手创作的山水画。“有人画山,有人画松,有人画竹,有人画梅,我画了一块石头。”杨潮说起此事,仍觉兴奋不已。


       作为回报,金庸也欣然挥毫,以一幅“怀先祖之遗爱,睹今贤之丰功”字卷,表达了对先祖的怀念和对丹阳的赞美。此字卷现在丹阳市档案局保存。


上一篇: 数说进博会:“不一般......
下一篇: 领票|丹阳市第四届“......

主办单位:上海天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8015706号-1

信息提供丹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