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董永传说
来源:丹阳文化风 | 作者:丹阳文化风 | 发布时间: 2018-04-24 | 3668 次浏览 | 分享到:
董永传说是一个优秀的民间故事。既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神话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优美艺术作品。它在民间深深扎根,发育成熟。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项目简介:

        董永传说是一个优秀的民间故事。既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神话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优美艺术作品。它在民间深深扎根,发育成熟。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2006年 5月20日,该传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文化史上开启了民间传说受国家保护的先河。2002年10月2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特种邮票,在丹阳举行首发仪式,并启用“董永故里风景戳”3枚。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电影《天仙配》的放映,这则优美动人的传说更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电影中一句"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的唱词,使得丹阳成为民间文学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关注的地方。董永传说已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一起,并称中国五大民间传说故事。


        董永传说,不仅有志书记载,还有许多相关遗迹、地名和民俗可资佐证。 最早提及“董永遇仙”传说的,是汉末才子曹植。曹植在其悼念父亲曹操的《灵芝篇》中写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清光绪《丹阳县志》也记载:丹阳延陵南有望仙桥,董永墓。汉董永佣力养亲,亲殁,就主人贷钱一万缗营葬,道逢一妇,求为妻,与谐主家,织缣三百匹以偿主。一月而毕。辞永曰:“我织女,缘君至孝,帝令助君偿价。”言讫,凌空去。后人名其地曰“董陂”,桥曰“望仙”。

        由丹阳延陵镇出镇往南约500多米,有一座"望仙桥"。这就是传说中董永和他的儿子先后在这里仰望天空、企盼七仙女回归人间的地方。据说,桥面石板上原来还有两个膝盖印,是董永儿子跪盼母亲时留下的。而附近还有一座南北方向的小平桥,则被称为"小望仙桥"。望仙桥的始建年月,没有人能说清楚了。在1333年完稿的《至顺镇江志》上,就有这座桥的记载:桥在延陵镇南,俗传汉董永孝行感于天帝,令织女为永妻,织帛偿所负,毕,凌空而去,时人在桥上望之,故名。其地为董陂,有董墓在焉"。

        如今在桥墩南侧临水处还保留着一块《重修望仙桥记》的石碑,上面记载重修时间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月,而据桥墩下另一块石碑及望仙桥三字旁边的年月记录,这座桥在解放后的50多年中,至少又重修过两次。


        桥两端有一些民居,这是一个自然村,村名就叫望仙桥村。在望仙桥村的西面不远处,还有一个村子,名叫董溪村,就是传说中董永的故里。

        据说董溪村一带原来还有董永墓、董永庙,但都因年代久远,湮没了。这在《至顺镇江志》中也可找到佐证。这部志书在卷十二"古迹"中就记有"汉董永墓,在延陵,有碑记其事,地名董碑,亦名董坟"。


        两千多年以来,有关董永传说的文艺作品 尽管体裁众多,但情节大致类似:相传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玉帝第七个女儿被董永“卖身葬父”的孝举打动,向往人间幸福生活,下凡与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织成十疋锦缎,将董永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尘,降旨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庭,派天兵天将来追。夫妻就此凄惨诀别……

        而在丹阳访仙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却是另一种版本:七仙女并不是神而是人,这段故事开始于丹阳的延陵,结束在丹阳的访仙桥。春秋吴国公子季札,生前封邑延陵。几百年后,吴家一代兄弟两人,兄长为官,三妻四妾,还和丫环生一女,排行第七,府中叫她七小姐。七小姐长大后,因母亲卑贱,只能混杂在丫环长工中干活。吴府附近有个家境穷困却是至孝的少年,名叫董永。他因向吴府借钱葬父,要做三年长工抵债。进吴府后,七小姐常和董永一起劳动,互相爱慕,偷食禁果,并怀孕在身。吴老爷盛怒之下,赶走董永,囚禁了七小姐。吴家老二听说侄女之事后,便去求情,要哥哥成全两位年轻人。见哥哥冥顽不化,对侄女又不能见死不救,吴老二便在吴府内外好心人的帮助下,在七小姐临产之夜来到延陵,派人把婴儿送到董村的老槐树下交给董永,同时连夜把七小姐用船转运到访仙,藏在家中。七小姐被接到访仙的当天,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七小姐思及老槐树下的孩子,不顾风雨拖着病弱的身子赶到老槐树下,此时乌云突然散去,风雨雷电也消失了,天空打开了缺口,投下美丽的光束在七小姐身上,七小姐慢慢地飞向了天庭。人们传说这七小姐就是玉帝的女儿,在历经磨难之后又脱胎换骨幻化成仙了。

        董永传说和牛郎织女的故事让人有些傻傻分不清楚,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女主角都是天上的“织女”。但这是两个不同的故事,两者不仅出处与形成时期有别,来源的根据也有很大不同。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源于天文之牵牛星与织女星,而董永传说的故事则还可捕捉到一些历史的踪迹。结局也大不相同,牛郎织女可以每年鹊桥相会,董永七仙女别后再也无法相见了。但故事阐述的中心思想是有一定关联的,皆为反映古代人们对自由爱情、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可以看出,以孝治国、以德治国纵贯整个历史,董永作为“二十四孝”中第八位千古流芳的大孝子,勤劳善良,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备受后人的推崇。董永和七仙女的美丽传说,从古至今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保护责任单位:丹阳市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朱照网



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