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
来源:丹阳文化风 | 作者:丹阳文化风 | 发布时间: 2018-04-24 | 320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丹阳封缸酒(黄酒)历史悠久,酿造史已有3000余年,境内出土的西周青铜凤纹尊,兽面纹尊以及青铜方卤等远古酒器证明,早在西周时期,这里已有相当发达的酒文化了。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简介:

        丹阳封缸酒(黄酒)历史悠久,酿造史已有3000余年,境内出土的西周青铜凤纹尊,兽面纹尊以及青铜方卤等远古酒器证明,早在西周时期,这里已有相当发达的酒文化了。丹阳酒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晋代王嘉的《拾遗记》:“云阳出美酒”。王勃的《吴录》一书也载“云阳酒美”,由此可知早在1700年前的三国时期,“云阳美酒”已闻名于世。至南北朝时,丹阳的“曲阿美酒”风靡大江南北,连北朝的帝王将军在出征时都点名要喝曲阿酒庆功。这在《魏书》、《北史》中都有记载。南朝梁武帝萧衍也爱喝曲阿酒,他在《舆驾东行记》中记载:“南次高骊山。传云,昔有高骊国女来,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流入曲阿,故曲阿酒美也”。到了元代,丹阳酒作为贡品献入皇宫,故有贡酒、宫酒之名。明清以来,丹阳酒更是大量出现在名人的诗歌杂记中,举不胜举。1910年,丹阳黄酒(百花酒)在首届南洋劝业会上获头等奖。


        丹阳封缸酒传统酿造工艺有极强的依存性,该工艺必须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内才能酿出典型的丹阳黄酒风味,主要与水质和环境中的杂菌构成含量以及大米原料有关。俗话说:”米是酒中肉,水是酒中血,曲是酒中骨”,酿造丹阳封缸酒的米、水、曲自有丹阳的独特之处。酿出的也就是独特的丹阳酒。丹阳封缸酒用的米,是本地产的优质糯米。优质糯米有“七孔糯”和“九孔糯”之分,其中以丹金交界处所产的“九孔糯”最良。“九孔糯”的含义是酿酒时,米粒有九个孔出酒。据现代科学方法测定:丹阳所产的优质糯米含有多种氨基酸,生物碱,维生素B,维生素C以及胰岛蛋白酶等多种营养物质,因而所酿出的黄酒含有十八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好酒离不开好水。丹阳美酒与丹阳的优良水质不无关系。玉乳泉和曲阿湖水是丹阳酿酒的重要水源。曲是酒中骨。曲分为小曲和块曲两种。小曲又称酒药,是南方独特优异的酿酒制剂,主要用作糖化发酵,而其内藏的菌类更是复杂而丰富。丹阳黄酒中最重要的接种剂就是小曲。丹阳黄酒独特的风味与所用的麦曲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在关系,尤其是香味的形成。


        封缸酒为丹阳黄酒之高档产品,属浓甜性黄酒。特点可概括为:鲜、甜、醇、厚。陈年封缸酒颜色为琥珀色至褐红色,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饮用价值、药用价值。其制作工序有十七道之多,其工艺流程也十分讲究,采用淋饭法工艺精酿而成。其主要流程为:糯米-过筛-泡米-搭米-冲洗-蒸饭-淋饭-入缸-加药拌饭-搭窝-来酿-配米白酒-封缸-榨酒-淀清-入坛-成品。养醅时间一般11个月;当年开封为普通酒,2-3年开封为老陈酒。

        丹阳封缸酒作坊式的酿造器具逐步被机械化设备所取代,一些局部工艺程序被修改。为切实保护丹阳封缸酒的传统酿造技艺,丹阳酒厂近年来致力于器具、文献资料的收集、 定期请经验丰富的酿酒师培训青工,增进他们对于传统工艺的了解。在技改中尽量保留传统工艺部分,如蒸饭机出饭后仍采用人工拌药,人工下缸开耙等,并拍摄录制了传统手工酿造黄酒的音像资料。保留了丹阳酒厂里庄分厂生产基地,继续采用传统酿造工艺生产。

        丹阳封缸酒,素以“味轻花上露,色似洞中春”名闻内外。丹阳封缸酒工艺,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丹阳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它那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工艺技术,长久以来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徜徉。丹阳酿造业继承并发扬了“古遗六法”的传统工艺,结合自身的条件,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传统的酿酒方法,使它能在酒林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  2006年12月该项目被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3月该项目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丹阳黄酒文化内涵丰富。既有美丽动人的历史传说故事,又有大量的文献古籍记载,还有众多历史名人的题咏诗文,它们均反映出这是极具地域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

        打开泥封的坛口,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轻摇慢饮,空气中醇香的酒味,似乎把您带回了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远方的游子也闻到了家的味道……

保护责任单位:江苏省丹阳酒厂有限公司

代表性传承人:许朝中



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