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别:曲 艺
项目简介:
丹阳啷当为丹阳地方曲种。又名瞽词,全称“瞽目啷当”,俗称“啷当说唱”。该项目于2009年6月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第二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该项目传承人陈玲梅于2014年2月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第四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金堂于2012年1月被镇江市文广新局公布为第二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证书(陈玲梅)
陈玲梅在打谷场上喝啷当
丹阳啷当曲调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流行于清光绪年间。19世纪末,丹阳便有“黄秧下田谷进仓,麦场头里笃啷当”的习俗。农闲时富村大村搭台唱戏,穷村小村请先生说书业已习以为常。啷当曲调以丹阳一带的牛郎调、佛祈调,油嘴调、梅花调等民歌为基础,以丹阳方言为依托,曲调朴实优美,地方色彩浓厚。啷当调以正板为基础,共有吟板、数板、行板、急板、散板、哭板等10余种板式。演唱的人要根据曲目的大致内容还有表演需要,来选用板式。板式的名字虽然不同,但是所采用的乐器都是竹板和竹鼓,敲击“板头”之后,开始演唱。这些曲目内容基本上是以戏曲的故事和民间的一些传奇故事为主,不说唱史书。对于演唱的要求,比如说叙述性唱腔(如“吟板”、“正板”等),则需要行腔平稳,能够体现出表演者的特点,主要是以婉转细腻为主。情绪性唱腔时,如(“行板”、“急板”、“坐板”等)行腔比较激烈,强弱对比有力,能够吸引观众“入神”最好。
艺人习惯把啷当分为东、西两路。东路啷当分布在城镇和铁路沿线,受戏曲的影响,讲究板式的运用,吐字注重“喷口”,行腔干脆利落,好懂易学,流行广泛。西路啷当常年演出于山乡僻壤,受外界影响小,唱腔也以板式命名,行腔却很少受板式的约束,有时如行云流水.细腻委婉,有时则铿锵豪放,粗狂有力。
丹阳 啷当又分老啷当和啷当两种。“老啷当”是沿用说唱艺人的唱法和竹鼓伴奏技艺,唱腔有较强的乡土气息,多用于老旦、老生和丑行。这种唱腔同音型反复较多,咬字润腔需有一定说唱功底。“啷当”包括中板、慢板、散板及流水等板式,属“宫”、“徵”交替调式。女腔多为“徵”调式,男腔多为“宫”调式。其基本结构是“起、承、转、合”4乐句的单乐段体。首尾两句都带拖腔。首句唱完,第二句转唱清板,句数成双,清板结束,转唱一句高腔,然后接唱尾句,起伴奏落。
丹阳啷当的特点是说唱结合,以唱为主、单口、对口、群口、走唱、坐唱。又以单口坐唱为主,唱腔统称“啷当调”。“说”,除了交待和铺叙,还有散白和板白之分。散白象话家常,编排入情入理,生动贴切,常用古语和俗话作为结论;板白则要求上板押韵,形成气势,用于说唱的高潮或结尾。道白讲究合板与接口,铺叙夹带打趣和插科。啷当说唱,以唱为主。唱是啷当艺人的基本功,也是评价艺人水平的主要依据。啷当能否唱红,靠的是唱者素质和曲子是否精晶。民国以前唱红的艺人就有10多位,其中多数是唱“滩头”的,而靠长篇说唱“本头”唱红的只有3~4位,同行公认的仅有李宝儿1人。李宝儿号称李四记,她唱啷当和一般艺人不同,从不走村串巷,想听她的唱,都要拿帖子上门去请。她每次说唱,听客少则几百,多则上千。
啷当曲目分为“本头”和“滩头”两种,本头有《红粉记》、《卖花记》《汤圆记》、《八仙过海》、《寻儿记》、《懒婆娘》、《青楼记》等六十余部。“滩头”共传四十种,荤素各传二十,鼓励自编自创。关于“滩头”的名字,又有另外一种叫法:丹阳百姓之间小聚闲聊,称之为“铺摊”,意思是把自己所知道的、感兴趣的事情,像晾晒物品一样,在众人的面前摊开。而演唱啷当的艺人,在正文故事演绎之前,为引来观众,让场面安静下来,一般都会先开始一段几分钟的所谓镇场演唱,顺便也把剧情先介绍一下。就像是把演唱内容如晾晒衣物般,展示在观众面前。所以,将啷当演唱的这部分,称之为“滩头”。
从以往到现在,丹阳的民间“啷当”艺人可以说代有才出,一代又一代的一直延续到今天, “瞽目啷当”的传承人之一陈金堂,他从小就操持啷当教人,生于1918年,在1942年进入啷当总传习所学习。他的女儿陈玲梅,生下来的时候近乎全盲,她从小就跟着她的母亲学艺,由于她天资聪颖,很快就吸收了啷当的板式和唱法,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是西部啷当的传承人。
保护责任单位:丹阳市丹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代表性传承人: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