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季子庙会
来源:丹阳文化风
|
作者:丹阳文化风
|
发布时间: 2018-04-24
|
5133 次浏览
|
分享到:
江苏省丹阳九里季子庙会亦称嘉贤庙会,是丹阳境内最早的庙会之一,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庙会之一。该项目于2009年6月被省文化厅以扩展名录的形式公布为第二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江苏省丹阳九里季子庙会亦称嘉贤庙会,是丹阳境内最早的庙会之一,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庙会之一。该项目于2009年6月被省文化厅以扩展名录的形式公布为第二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取材于两千五百年前,吴国公子季札高风亮节,洁身隐退,三让王位,讲求诚信,被誉为“至德第三人”。明朝时期,地方官都要召集百姓在农历四月十三这天聚集季子庙,在季子庙神像前祭祈(这天是季子的诞生日),因而将这天定为每年的庙会来纪念季子。百姓们祈雨禳灾、求福问卜也会前来祈祷叩拜。九里庙会的民间祭祀不仅正规,而且范围广、规模大,堪称江南庙会之首。历史上有与茅山道观形成的“上茅山、回九里”的传统习俗,意即:上茅山求功,回九里修德而功德圆满。故而,每逢季子庙会期间,人潮如云,香火缭绕,钟鼓鸣响,江、浙、皖、沪等地的香客纷至沓来,心怀虔诚祭祀“嘉贤大帝”季札,以期“心诚则灵奉嘉贤,功德圆满送吉祥”。书中曾有:“车毂击,人肩摩,舟如织”的记载。民国时,季子庙组织戏班在戏楼唱戏,又增加了农历三月初六为九里庙会,形成传统的民俗活动。
踏上九里老街,青石条路上独轮车刻下的深深印痕、那被岁月冲刷的老店门面,记录了千年古镇的沧桑历史。季子 庙正中有一“十字碑亭”,碑文为“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两行10字,篆书阴刻,传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书,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成为罕见的文物珍品。季子碑刻相传为孔子唯一存世手书。经过复建的季子庙,现有64间正殿,阴阳殿、128座神像。而让季子庙闻名遐迩的,不仅是有珍稀的孔碑、八字碑等名胜古迹,更得益于这里有世上独有,被誉为天下奇观的“沸井涌泉”。现存古沸井有六口,井水三清三浊,彼此比邻。大者如沸腾的开水,小者如鱼儿呼出水汽。稍远看去,井栏古朴典雅,神韵别具;走近细瞧,井内水面翻腾鼎沸,滚滚有声。井水可直接饮用,且味道各不相同。这奇特的景观每每令参加庙会远方来的客人稀奇不已。
九里庙会不仅有着浓郁的宗教文化背景, 它也是民间经济文化活动的大舞台,最终形成了以宗教为依托的群众聚会场所,从而大大增强了庙会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于是乎,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集市贸易也逐渐融入并贯穿活动的全过程。赶庙会大多是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人成帮结伙地前往。乡下的农民也大多放下手中的农活去赶庙会,四乡八镇聚集来的人,要吃、要住、要买东西、要看热闹,就为庙会提供了广阔的商机。经营各种饮食小吃的、卖鞋帽布匹的、抽签算卦的、卖丸散膏丹的、卖日用杂货的、卖民间工艺品的等等各类生意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还有耍猴的,玩蛇的,变杂技魔术的以及马戏团等等,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群众。
九里庙会还有一个吸引人的东西,那就是——“唱春”。唱春人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他们是安徽人、苏北人和丹阳本地的民间艺人。安徽人唱春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黄梅调和花鼓曲调;苏北人唱的是扬剧和淮剧,而丹阳当地的则以当地的“啷当”调说唱。唱春的内容,既有传统曲目,也有按不同家庭、不同宾客现编现唱的。后者获得的赏赐和掌声会更多些。现在的唱春人不仅唱老的一套曲目,还加入了现代歌曲和流行歌曲。
如今,九里每逢庙会,亲朋好友是必到的。主人以丰盛的菜肴款待来宾,一些亲戚朋友多的人家,开起了流水席,白天晚上分批招待,并以此为荣。
九里庙会,丰富了九里村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老百姓继春节之后的又一娱乐盛宴。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