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狮舞(丹阳九狮舞)
来源:丹阳市旅游协会 | 作者:丹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 发布时间: 2023-09-29 | 71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丹阳九狮舞又称“东方九狮图”,为丹阳市丹北镇后巷的民间舞蹈。据传这初创于明初,与江西婺源的朱子文化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明万历三十年(1602)引入朱巷。起初表演仅五只狮,后来才发展成九狮。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项目简介:

       丹阳九狮舞又称“东方九狮图”,为丹阳市丹北镇后巷的民间舞蹈。据传这初创于明初,与江西婺源的朱子文化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明万历三十年(1602)引入朱巷。起初表演仅五只狮,后来才发展成九狮。

       九狮舞适合于欢庆场合表演。每逢庙会、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或是值得喜庆的重大节日,“九狮舞”都要出场表演一番。20世纪60年代,“东方九狮图”被打入“冷宫”。到了2007年,朱巷民间老艺人挖掘这一民间艺术,重新配齐服装道具及乐器,招募村中青年训练,在2008年春节期间开场表演。这个沉寂40余年的民间艺术瑰宝再次向世人焕发出它的独特魅力。

九狮舞共有十名演员上场演出,场边另配一套锣鼓人员司乐。主要道具为九只双柄狮罩及一个彩球。表演形式为一人手执彩球,九人各自手执狮罩扮成狮子起舞。这种表演属硬架子功夫舞,要求演员具备一定的武功基础。手执彩球之人需学会一些拳术动作。


       随着“咚锵咚锵咚咚锵”的锣声鼓点,执球者口吹哨子,手挥彩球,进、退、沉、盘、逗,引得狮子翻、滚、跳、跃,做出各种动作,摆出各式造型。合着节拍,狮子时儿欢腾跳跃,时而翻滚扑球嬉戏,时而摇头摆尾扭动腰身,时而怒目圆睁静观周围,一举一动都把真狮雄健威武的凶猛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场面可谓雄姿勃发,千姿百态,牢牢地吸引着观众眼睛。

       舞狮的队形在乐声中不断变化,但也按一定的程式进行。一般有六个套路:狮子抱球—九连环—元宝舞—四角挽结—五瓣棉花桃心—乌龙摆尾。通过一连串的舞蹈动作,表现狮子的气质、神态和性格。各套路变换连接时,九狮围成一圆环,谓之为“大团结”。

       舞狮过程讲究“形具神生、形神兼备”八字。“形”主要是指通过人体表现出的狮子的各种外在肢体动作,它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止的。如狮子的奔跑、跳跃、翻滚、造型等;而“神”则是指通过人体动作以及节奏变化模仿狮子的内在神韵,如狮子的喜、怒、哀、乐、惊、怕、疑等。做任何动作时都要“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是“丹阳九狮舞”追求的至高艺术境界。彩球飞动,九狮齐舞。铿锵激越的鼓点,明快的节奏,澎湃的气势,奇特的舞姿,使舞者、观者无不豪情奔放,欢欣鼓舞。舞至高潮时,随着锣鼓收点,摆出结尾造型而静场。

       “狮”,是百兽之王,在华夏文化中奉为吉祥神兽之首;“九”,是个位数中的最大者,是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吉祥数字。九狮共舞,吉祥兆瑞,这也是“九狮舞”深受老百姓喜爱的重要原因。

       丹阳九狮舞于2009年6月被江苏省文化厅以扩展名录的形式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王树坤于2012年1月被镇江市文广新局公布为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责任单位:丹阳市丹北镇文体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王树坤 (已逝)


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