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项目简介:
丹阳马灯阵舞是指皇塘镇南建村的马灯阵舞,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活动,也是一种江南地区的民间舞蹈。马灯阵舞又简称为“马灯舞”“跑马灯”。
据传江南马灯舞起源于唐朝,流传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一说是唐初大将尉迟敬德打马上茅山,夜宿江南某村,老百姓羡慕他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样子,就扎纸马效仿,寄托心中的愿望,以后渐渐演变成民间跑马灯舞蹈。 另一说是马灯阵舞起源于唐代宫廷,原为皇宫太子在宫内闲时消遣的一种娱乐项目,后来流入军中及民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因北方战争纷乱,一些随军将士及家眷流落到江南,在皇塘定居,同时把在军营中娱乐所用的马灯阵舞也带了过来,从此流传到民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丹阳市皇塘镇南建村民间艺人在传统“马灯舞”表演基础上,吸收民间故事以及神话传说中的文化元素,进一步提炼加工,形成现在完整的马灯阵舞体系,深受老百姓喜爱,一直活跃于民间。每逢佳节盛典,喜庆要事,以及庙会日,《马灯阵舞》队就被邀请表演。最忙碌期是每年的元宵节前后,往往从正月初一舞到十八才收灯。
皇塘马灯舞属于阵式马灯舞,演出阵容庞大,人员达60—100人。角色以各种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来造型,主要是《西游记》《八仙过海》《白蛇传》《姜太公钓鱼》中的人物。演员身披彩服,各配相应道具,在锣鼓等打击器乐的配合下演出,不断变化队型,跑出各种变幻莫测的阵势。基本阵式有八种:梅花阵、荷花阵、提篮阵、双十字阵、单鼓浪阵、双鼓浪阵、双龙阵、蒸架阵。
布阵时,先在东南方立一面大旗,按东南西北架四杆高挑红灯,以示阵法方位。阵法严谨,井然有序,首尾相顾,环环相扣。角色造型和表演五花八门,有的神勇,有的文雅,有的诙谐,有的怪异。他们时而绕圈,时而穿梭;或扬鞭奋蹄,或手提花灯,或缓扇蚌壳,或手拎彩篮,或轻摇彩船;或打情骂俏,或喜怒于色,或装扮鬼脸逗笑,插科打诨,淋漓尽致。锣鼓是皇塘马灯舞必不可少的乐器,一般标配为锣、鼓、钹三大件。
表演时间可长可短,灵活多变。整场演出需三至四小时,也可缩编成半小时左右表演。
皇塘马灯舞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奇特新颖,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马灯每到一村,马铃叮铛,锣鼓鸣响,人欢马跃,马舞灯亮。这种民俗娱乐活动,也寄托了百姓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望,给文化生活枯燥乏味的乡村,实实在在带来了许多欢乐喜悦。
皇塘马灯队除了在周边地区频频演出外,还常应邀到外县巿表演。2005年,应邀到浙江嘉兴参加江、浙、沪 “江南文化节”,荣获行街表演金奖;2009年,在由省民协主办的《凤舞江南》丹阳市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上获得一致佳评。
皇塘“马灯阵舞”2011年9月被江苏省文化厅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名录,其传承人唐阿龙于2014年2月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责任单位:丹阳市皇塘镇文体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唐阿龙